首页 实时讯息

东湖评论:正义与大爱超越国界、种族和语言

2025-08-23 12:25:00

.

近日,中国电影《东极岛》在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上映,引发了海外观众的热议。这部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生动再现了1942年东极岛渔民勇救英军战俘的感人故事。许多海外观众表示:“中国人民的正义与大爱超越了国界、种族和语言,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故事发生在1942年,当时载有逾1800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里斯本丸”在舟山群岛海域被潜艇击沉。在危急时刻,东极岛的渔民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驾起自家小渔船,冲向沉船海域,成功救出300余名落水者。尽管中国渔民与英军战俘素不相识,且语言不通,但面对危境中的陌生人,他们遵从内心的正义与善良,以木船对抗军舰、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堡垒。

这并不是中国人在二战中第一次展现如此的人性光辉。在湖北,流传着中国百姓救援飞虎队飞行员格伦·本尼达的壮举,与东极岛渔民的救援行动如出一辙。1944年5月6日,飞虎队飞行员格伦·本尼达驾驶战机前往汉口参与轰炸日军目标,返航途中被日军击中坠落湖中,跳伞受伤。监利村民用担架将本尼达转移到附近抗日游击队驻地处理伤情,之后游击队花了整整23天,接力步行400多公里将他安全送到新四军第五师师部。在那里,本尼达获得悉心照料,并与时任师长李先念结下深厚的友谊,书写了中美两国人民曾并肩作战、共同抵抗日寇的佳话,也留下了中美两国共同捍卫二战成果的深刻启示。这两个历史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场景,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救人者大多是中国普通百姓;救援者与被救者素昧平生,却能为了拯救生命不顾一切;救援过程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无论是东海之滨的东极岛渔民,还是荆楚大地上的普通百姓,他们的行动都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原始情感与骨子里的良善。

这正应了中国先贤孟子所说的“人皆有恻隐之心”,这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能够彼此交流的语言。可以说,这一刻,中国人的良善与朴实得以具象化,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身上的古道热肠与侠义风范。而这种超越国界的人性之光恰恰是最具温暖人心的力量。在这样的壮举面前,人们内心的柔软往往最容易被触动,那种在心底浮现的善念也会被点燃,这正是“一人兴善,万人可激”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类似东极岛渔民救人的行为在二战期间各国反抗法西斯的战役中屡见不鲜。这些场景为那段灰暗的历史注入了光辉。即便在面对法西斯铁蹄的压迫时,人类依然能够坚韧守望,这让今天的人们在回望历史时,不至于对人类整体的良善失去信心。因此,挖掘这段历史不仅对被救援者和历史中的人有价值,对今天的人们也具有慰藉作用。我们既要警惕邪恶、汲取教训,也要看到人类在绝境中依然保有的良善,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守望相助。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诸多全球性挑战。“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各国并非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正因如此,更需要大家携手共进,相向而行,更需要迸发人性之光,彼此抱团取暖。《东极岛》所展现的人性之光在今天愈发闪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金山(湖北宜昌)

责编:陈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