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别林外孙女上海首秀的剧场”“德国演技派巨星拉斯·艾丁格来了又来,演完《哈姆雷特》演《理查三世》”……在这些专业主义的光环之外,上海YOUNG剧场开幕三周年最惊喜的“贺礼”来自一位街道书记,他透露:“去年,社区里有70多岁的老伯伯一人买了国际戏剧季全部八个剧的票,今年的夏天还没过去,已经有居民在询问戏剧季的惠民票。”

三年前的9月,“杨浦大剧院”改造成YOUNG剧场重启,至今累计演出699场,线下观众超过27.5万人。仅2024-2025演出季,剧场在126台250场演出之外,举办艺术教育活动220场,惠及线上线下观众237万人次。这座年轻的剧场在很短的时间里打响“让世界好戏出现在家门口”的品牌,持续引进全球当代的、充满探索精神的剧场作品,支持本土戏剧的青年创作阵营。同时,剧院积极“破墙”,与区域内的学校、社区、园区展开合作,实现公益场和惠民票的常态化,传统演艺空间扩展为公共文化的游园会,剧场因此连续三年入选“社会大美育”剧场。这处城市东北角的全新文化地标,既有向上突破的美学进取心,更有向下扎根的亲民性。
看点好的,看点新的
继“去乌镇看戏”“去阿那亚看戏”之后,戏剧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群体中出现了“去上海YOUNG剧场看戏”的说法。这口碑既是对剧场上演剧目质量的认可,也透露出这类作品在当下演出市场的稀缺性。YOUNG剧场自前年起推出“秋是国际戏剧季”,横跨整个秋天的戏剧季与上海国际艺术节同步,为后者锦上添花。今秋,第三届“秋是国际戏剧季”将上演来自比利时、德国、法国、日本、白俄罗斯及中国的10台剧目,其中5部入选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所有国外剧目在中国的演出均为仅上海一站。这些剧目从舞台形式、原著文本、艺术家国别和演出观念各个层面寻求“突围”,让上海观众看点好的,看点新的。

10台剧目中,最有明星效应的是《钟声与魔咒》,由维多利亚·卓别林导演、奥蕾莉亚·帝埃雷出演,这对主创是卓别林家族的两代女性,维多利亚是卓别林的女儿,奥蕾莉亚是她的女儿。《钟声与魔咒》融合了魔术、舞蹈、马戏、默剧和偶戏,在舞台上制造出荒诞奇幻的异世界——一个逃脱法律制裁的女飞贼被她所窃之物“惩罚”。表演中的道具复杂得堪比一间古董铺子,物件“活”了起来,它们的变化和行动超越观众的想象,导演和表演者以超现实的逻辑造出一场离奇的梦。

比利时“柏林柏林剧团”的《柏林制造》是纪录电影剧场作,表演现场结合了音乐演奏、纪实影像和戏剧化的演绎。这个横跨影像和戏剧、虚构和非虚构的特殊作品,主角是二战时期柏林爱乐乐团的舞台总监,他在1945年的计划“在柏林的七个地堡同步演奏瓦格纳《齐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因空袭中断,作品用这个鲜为人知的案例,探讨如何在记忆和事实的冲突中寻找被模糊的历史。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个作品的亚洲首演别有一番分量。
《一个盒子》是一场“没有演员”的演出,《切线》是现代舞和装置艺术的“混血儿”,《米歇尔科尔哈斯》上演从未在中国译介的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从形式和内容层面开阔上海观众的视野,而《我的故乡》和《向晚》把观众带入戏剧领域的陌生国度白俄罗斯,来自白俄罗斯共和国戏剧院的这两部作品,有着不同于西欧剧场的独特风格,呈现质朴深切的情感叙事。
剧场的土壤和城市文化生态
YOUNG剧场的选剧有海纳百川的眼界,更注重本土作品的演出、推广,创造同时滋养创作者和观众的土壤。
这个周末,话剧九人新作《翻山海》为2025秋冬演出季启幕,作品再现中国初代女子篮球队的故事,突破了常见的女性叙事思路,探讨女子如何挑战身体的极限。回望三年前,话剧九人以西南联大师生为原型创作的《对称性破缺》是剧场的开幕大戏。今年末,话剧九人将在YOUNG剧场开启长达一个月的驻演,完整上演《四张机》《春逝》《双枰记》《对称性破缺》和《庭前》,展现知识分子和女性成长的群像。编剧、导演朱虹璇感言,话剧九人和YOUNG剧场经历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三年,都长成了生命力旺盛的“嘉木”。

紧随《翻山海》,上海本土原创的舞蹈剧场作品《杂食动物》回归YOUNG剧场。三年前,青年舞者江帆导演、主演的《杂食动物》入围剧场的第一届“构特别青年剧展”。这个作品首演时是40分钟的短节目,在这个剧场落地,之后依次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南京大学、北京青年戏剧展和香港艺术节登台,逐渐成为一部平衡了幽默和批判的女性视角舞蹈剧场作品。在新演出季,江帆和她的搭档将和YOUNG剧场再度合作,改编诺贝尔文学奖作者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持续地、也更深入地以舞蹈剧场的形式探讨女性的身体和精神转变。江帆和朱虹璇从创作者的立场表达了相似的感受:剧场为作品和创作者提供奋力生长的土壤,能有这样一片土壤,则得益于上海的城市文化生态。
好戏“零距离”,知音“邻居里”
一座剧场是具有多元、开放精神的“聚”场,聚的不仅是艺术家,更是在地的普通观众,艺术带动了普通人的品质生活。以2024-2025演出季为例,YOUNG剧场的总计6.5万张出票中,平均票价250元,公益惠民票占10%。控江街道的一位书记历数剧场开张三年给本地社区带来的变化——
剧院西侧的弄堂原先因为老旧房屋和车辆违停,日常投诉不断,自从这条弄堂被改造成联动剧院的步行街,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剧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社区众人关心每个月底的剧场开放日,老老少少争相在“邻里大舞台”展现吹拉弹唱的才艺。第一届“秋是国际戏剧季”与社区联动发布惠民票,他担心无人响应,没想到当天居民就在微信群里踊跃报名,到第二年,有居民主动来咨询“今年有没有外国戏剧展?”剧场为了鼓励本地居民“试试看不一样的戏”,以盲盒的方式发售公益票,结果发现老年人的好奇心和包容度更甚于年轻观众,七十多岁的老伯要看余秀华,也看《哈姆雷特》,一口气看完戏剧季的全部八个剧目。
这些生动的例子为“人民城市”作出艺术化的诠释:不仅全世界的优质演艺资源“零距离”,“邻居里”也成了这些好戏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