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
雨季的喀麦隆首都雅温得,空气中带着雨水浸润过的甘甜。记者驱车从市区向西行驶,不一会儿便驶上了一条高速公路。公路从繁茂雨林中穿过,勾勒出一条通向远方的曲线。这就是中企承建的、被称为喀麦隆“梦想之路”的雅温得—杜阿拉高速公路(以下简称“雅杜高速”)。
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临几内亚湾。这里有热带雨林、草原和沼泽地,还有河流、湖泊和陡峭的山峰,独特的自然环境让喀麦隆人民引以为傲,但也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不少挑战。拥有一条安全、便捷的现代化高速公路,曾是无数喀麦隆人心中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成为现实。由中国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雅杜高速,为喀麦隆发展繁荣带来了新机遇,也助力非洲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
全新的人员、物流大通道
“杜阿拉港位于喀麦隆第一大城市杜阿拉,是喀麦隆的重要港口。以前从这里运送农产品到雅温得,道路坑洼不平,200公里的路得颠簸5个多小时,进入雨季后所需时间更长。果蔬常常还没运到就坏了。”雅温得市七区官员埃武娜·弗勒尔说。
2022年,从雅温得市郊西侧高乐古姆到毕博迪的雅杜高速一期建成通车。通车后,雅温得到杜阿拉的通行时间缩短为3小时。公路沿线敏高马约村村长埃隆杜说:“过去需要走上好几公里才能坐到车,现在出门就可以坐车,去雅温得办事很方便。”弗勒尔对记者表示,有了这段高速公路,沿线不少学校专门开通了校车,学生们上学变得既方便又安全。
去年10月,全长约135公里的雅杜高速二期工程正式开工。中交一公局中非区域中心总经理杜思勇介绍,未来雅杜高速全线贯通后,雅温得到杜阿拉的车程将缩短至两小时以内。杜阿拉港辐射中非、乍得等内陆国家,是周边各国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从这个意义上说,雅杜高速的建设不仅将进一步为沿线民众带来便利,也将极大促进喀麦隆与邻国间的物流效率,为中部非洲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建设方案科学、高效、绿色
“这条高速公路采用中国标准,体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智慧。”项目经理温跃平自豪地说。雅杜高速设计为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可达110公里。整条道路配备了现代化控制中心,集收费系统、超限检测、通信与监控等多功能于一体。其中,项目一期建设涵洞108道、上跨桥6座、地下通道8个,大型互通立交与主线桥串联起整个区域的交通网络。
喀麦隆地处热带,多丘陵山地,修建高速公路绝非易事。项目部面临海拔落差大、雨季水土不稳等难题。建设团队根据当地地质、水文和气候特点,创新施工技术,因地制宜推进项目建设。例如,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取代普通沥青混凝土,使沥青混凝土厚度由原来的32厘米降至25厘米,不仅节约了原材料,还有效减少了施工可能带来的污染。项目团队设计的科学、高效、绿色建设方案,确保了工程质量,也为喀麦隆日后高等级公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速公路建设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累计聘用超过5000名当地员工。他们有人学会了工程机械操作与设备维护,有人成为测量、设计能手,都拥有了更加稳定的收入。
是工程建设者,更是爱心使者
喀麦隆自然资源丰富,项目从设计之初便将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当地环保专家费尔南德·丹尼尔多次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独立监测。他表示:“中国建设者不仅有技术,更有责任心。他们选址精细,分类管理废弃物,降尘与污水处理环环相扣,最大限度保护了生态环境。”
喀麦隆公共合同部部长阿巴·萨杜在施工现场参观智能化设备与高效作业系统时表示:“中企为喀麦隆带来的不仅是工程建设,更是一种先进的工作思维。”
“我们对中企施工质量非常满意。”喀麦隆公共工程部部长朱梅西表示,这条高速公路将促进雅温得和杜阿拉两个城市间的人员往来、货物流通,也将促进两个“区域走廊”(杜阿拉—恩贾梅纳走廊和杜阿拉—班吉走廊)的交通往来,助力地区经济增长。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中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截至目前,共为沿线修建27处饮水井、7处教室,向22间教室捐赠桌椅,向10个卫生中心捐赠药品。当地媒体报道说,中企实施的福利工程惠及沿线居民,充分彰显了责任与担当。
采访期间,埃隆杜特意换上当地传统的民族盛装,向中国建设者致谢:“得益于喀中两国不断深化合作,我们才有了雅杜高速。中国建设者不仅是工程建设者,更是爱心使者。过去村里闭塞落后,如今高速公路把我们和外面连接起来,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