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神经外科的办公室里,李仕尉医生戴上VR眼镜,指尖在空气中轻轻滑动。在他的眼前,是一个从患者真实数据中“生长”出来、直观明了的三维大脑模型。
只见他熟练地“剥开”虚拟颅骨,让大脑结构清晰呈现,再轻轻一按,大脑竟变得透明起来,一颗形态不规则的高血压脑出血血肿顿时无所遁形,每一个细微的突起和血管毗邻关系都纤毫毕现。动动手指,还能进行旋转、放大等操作,手术路径在他的指尖下清晰起来。
这震撼的一幕,正是李仕尉团队将3D可视化与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技术创新融合,为神经外科手术装上的“透视眼”。
这套“魔法”的核心,是利用患者的CT或MRI原始数据,通过3D Slicer、Blender等专业软件,构建出高度还原的个体化三维解剖模型。
李仕尉是颅内浅表肿瘤定位的“先行者”。三年前,他通过3D打印导板技术,将虚拟设计转化为精准贴合患者颅骨的实体导板,为手术入路提供“路标”。这项技术凭借卓越的精准度和可重复性,获得了国内外神经外科同行的广泛认可。
然而,李仕尉并未止步于此。“3D打印导板虽然精准,但制作周期相对较长,成本也较高,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更高效、便捷的技术惠及更多患者。”李仕尉坦言。
今年,他又将目光投向了3D可视化与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自己购买了VR眼镜,开始自学3D、AI软件。“相较于动辄耗时数小时、成本相对较高的3D打印导板,这种数字化重建过程显著缩短,可缩至几十分钟,大幅降低了技术应用门槛。”
它的魔力远不止于酷炫的视觉体验。当李仕尉将立体的脑瘤或血肿模型展示给患者家属时,晦涩的医学术语瞬间化作了真实可感的画面。
“它打破了专业壁垒,让沟通更透明、更高效,极大增强了医患信任。”李仕尉说,这些动态、可交互的三维模型还是无价的学习资源,可以让规培生和实习生“走进”大脑内部,反复观察复杂结构,理解病变与正常组织的空间关系。
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能帮助主刀医生在虚拟空间中全方位无死角地“透视”病灶,精确测量其大小、深度以及与关键血管神经的距离。“这相当于在真实手术前进行了一次无风险的完美预演,极大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度。”
目前,李仕尉团队正致力于优化这项技术,积极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常规化应用。“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永远是服务于患者。”李仕尉表示,期待这双“透视眼”能早日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常规装备,护航更多复杂的颅脑手术,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