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口镇大妈”的调解路:一本翻烂的字典与66个村的和谐密码

2025-07-27 14:24:00

都说莱芜区口镇街道有一支专业的人民调解队伍,不仅能调解纠纷,还减少了当地案件发生。7月24日,怀着好奇心,新黄河记者走进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办事处。阳光下,“调解工作站”的标识朴素而醒目,墙上整齐排列的调解员照片无声讲述着这里的故事。这个村矛盾纠纷60年不出村,那个村40年上千人和睦相处,这背后是66个村居土生土长的“口镇大妈”们,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而他们,也正是这方土地守护和睦的密码。

莱芜区口镇街道办事处展示“口镇大妈”风采

常爱英:行走的调解史

75岁的常爱英是“口镇大妈”的代表人物,被称作一本行走的调解史。

15岁那年,常爱英便自发为邻里“说和”,60载光阴未曾冷却这颗热心。岁月的磨砺赋予她清晰的思路与缜密的逻辑,信手拈来的“金句”,是时光沉淀的专业素养。在她与申陈村数代村干部的耕耘下,该村赢得了“矛盾纠纷60年不出村”的金字招牌。

“理是理,非是非”——这朴素的六个字,是常爱英的调解信条。村内调解常陷亲情网络,她公正便如定海神针。即便面对亲兄弟“姐,你不向着我”的埋怨,她亦岿然不动。“假如连起码的公正都做不到,谁还信任你?”常爱英说。

学历仅一年级的常爱英,却有着一本翻烂的字典和5大本密密麻麻的调解笔记。她自学多部法律,硬是在田埂与书桌间走出大道。“干中学,学中干,现在汇报材料都是我自己写。”常爱英说。常爱英所在的申陈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授予“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

口镇派出所民警向常爱英(前排左一)请教调解矛盾纠纷的经验方法

“口镇大妈”:独特的“应急力量”

2024年5月31日,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正式成立“口镇大妈”人民调解团队,成立仅一年便成为村民最及时的依靠。她们的身影总会第一时间抵达纷争现场,成为一支独特的“应急力量”。

信任一旦扎根,担子便重如千钧。对于“口镇大妈”来说,调解没有昼夜之分。一次深夜11点,有村民急报夫妻激烈争吵,丈夫持刀锁门。常爱英披衣疾奔,面对威胁寸步不退,两小时劝解融化坚冰。门虽开,心结未解,她又在床头陪泣诉的妻子直至凌晨五点。家人忧心责备,常爱英说:“当时想不了这么多,万一真出了事怎么办?”

在“口镇大妈”的总结下,村里最常见的兄弟阋墙、夫妻反目、妯娌失和、婆媳争执等纠纷的调解被凝练为“众口难调时需苦口婆心,追求众口一词达成金口玉言,终使人心服口服,赢得交口称赞”,这套源自泥土的智慧,让调解有章可循。

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群众威望,“口镇大妈”调解团队也成为基层矛盾的“灭火器”和社会和谐的“稳定器”,村子也有了大变化。以申陈村为例,已蝶变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街道整洁如明镜,民风淳朴似清泉。村中甚至流传“好闺女不出村,好青年不愁娶”的佳话——文明的沃土,深深系住了年轻的心。

泥土智慧护一方和谐

“一村事不可外村扬”——常爱英朴素的信念,恰恰暗合新时代“枫桥经验”精髓。如今,“口镇大妈”品牌在莱芜区委政法委的擘画下,日益壮大,机制日臻完善。年轻人如陶北村的陶春霞接棒奔跑,从企业劳资纠纷到帮老人买馒头,服务边界不断延展。这些“大妈们”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在最平凡的角落,化解着最易燎原的星火。他们以真心为秤,以俗语为钥,撬动和谐,守住平安的第一道防线。口镇经济的蒸蒸日上,离不开他们在琐碎中夯实的稳定之基。

据莱芜区委政法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口镇大妈”人民调解团队依托口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对上级交办、本级转办和自主摸排的矛盾纠纷及时流转和调处,特别是对公安机关发现的非警务类纠纷警情等进行了有效治理,避免、减少“民转刑”“刑转命”等案件发生,确保辖区秩序持续稳定。2024年,“口镇大妈”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20余起,其中三所联调案件30余件,调解率达76%。

口镇大妈们用六十载光阴书写的,正是一部关于信任、勇气与智慧的乡土史诗——他们让“矛盾不出村”从一个村庄的奇迹,成为一片土地温厚的日常,在每一个掰开揉碎的“理”字里,照见中国基层治理最坚韧而温暖的光。

记者:李震 摄影:李震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杨荷放

相关推荐